水木
水木
发布于 2024-08-29 / 13 阅读
0

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9KOzS8hWa1xsOSiXfx78Q?pwd=s3gc 提取码: s3gc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44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840460
品牌:清华大学出版社(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字数:90700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彩印刷,实用图表清晰呈现(480余张图、70余张表)
200分钟微课视频,扫码观看
学习社群(QQ群:816940768),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内容简介

《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面向从事软件分析与设计相关工作的读者。《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的重点是在软件工程中增加了业务设计和应用设计的部分,提出了软件设计工程化的模式,支持进行定性、定量的软件项目管理,是一本实操型的软件工程工具书。全书共分为6篇22章,分别介绍了业务分析与设计的理论、需求工程的调研与分析方法、业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设计方法、业务用例和应用用例的编写方法、需求和设计的配套模板、规格书标准等。

《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可作为软件工程师(包括需求、设计、开发、实施)、产品/项目经理、管理咨询师的实用工具书、培训机构的设计资格培训教材,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管理信息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软件设计方法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资深需求咨询顾问,具有10年工程管理经验和20多年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需求分析、系统规划、架构设计的工作经历。

多年专注于研究软件工程实用化的理论、方法、标准等,研究的重点有两个方向:一是探索建立软件“工程化设计”的方法体系,让软件工程从一门 “高深的知识”转化为一套可以 “实操的技术”;二是研究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软件设计方法,提出在软件工程中加入“业务设计”和“应用设计”的环节及相关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工作的同时,致力于软件工程化设计方法的完善、验证和推广。




目录

目录


第1篇 基础概念
第1章 知识体系概述 2
1.1 基础部分 2
1.1.1 三个知识体系 2
1.1.2 三个基础原理 6
1.2 软件工程 7
1.2.1 定义与框架 7
1.2.2 工程分解(横轴) 9
1.2.3 工作分解(纵轴) 10
1.2.4 工程与工作的分解区别 10
1.3 知识框架的构成 11
1.3.1 篇章的构成 11
1.3.2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框架 12
1.4 本书的思路与方法 15
1.4.1 本书采用的方法 15
1.4.2 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 17
第2章 分离原理 20
2.1 基本概念 20
2.1.1 定义与作用 20
2.1.2 分离原理模型 21
2.1.3 思路与理解 24
2.2 业务与管理的概念 25
2.2.1 业务的概念 25
2.2.2 管理的概念 26
2.2.3 业务与管理的区别 27
2.2.4 业务与管理的相对性 29
2.2.5 业务与管理的特性 30
2.3 分离1——业务与管理 32
2.3.1 要素的分离 32
2.3.2 架构的分离 33
2.3.3 业务流程与审批流程的分离 34
2.4 分离2——组织 35
2.4.1 组织的概念 35
2.4.2 组织、业务与管理的关系 36
2.4.3 组织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37
2.5 分离3——物品 38
2.5.1 物品的概念 38
2.5.2 物品要素的作用 38
第3章 组合原理 41
3.1 基本概念 41
3.1.1 定义与作用 41
3.1.2 组合原理模型 42
3.1.3 思路与理解 43
3.2 组合三元素1——要素 44
3.2.1 对象的概念 44
3.2.2 要素的概念 46
3.2.3 要素属性1——粒度与分层 47
3.2.4 要素属性2——黑盒与白盒 49
3.2.5 要素属性3——系统与模块 52
3.2.6 要素属性4——解耦与内聚 54
3.3 组合三元素2——逻辑 57
3.3.1 逻辑的概念 57
3.3.2 逻辑的作用 58
3.3.3 逻辑的分类 60
3.3.4 逻辑的表达1——架构 61
3.3.5 逻辑的表达2——功能 62
3.3.6 逻辑的表达3——数据 63
3.3.7 逻辑的表达4——管理 63
3.4 组合三元素3——模型 64
3.4.1 分析模型 64
3.4.2 架构模型 66
3.4.3 两种模型的区别 68
第4章 分析模型与架构模型 72
4.1 基本用语约定 72
4.2 图形符号说明 73
4.2.1 图形符号的构成 73
4.2.2 图形符号的用法 75
4.2.3 背景框的用法 76
4.3 分析模型1——关联图 77
4.3.1 概念与解读 77
4.3.2 画法与场景 78
4.4 分析模型2——鱼骨图 80
4.4.1 概念与解读 80
4.4.2 画法与场景 80
4.5 分析模型3——思维导图 81
4.5.1 概念与解读 81
4.5.2 画法与场景 82
4.6 分析模型4——排比图(一维) 83
4.6.1 概念与解读 83
4.6.2 画法与场景 85
4.7 分析模型5——排比图(二维) 86
4.7.1 概念与解读 86
4.7.2 画法与场景 87
4.8 架构模型1——拓扑图 88
4.8.1 概念与解读 88
4.8.2 画法与场景 89
4.9 架构模型2——分层图 90
4.9.1 概念与解读 90
4.9.2 画法与场景 92
4.10 架构模型3——框架图 93
4.10.1 概念与解读 93
4.10.2 画法与场景 94
4.11 架构模型4——分解图 96
4.11.1 概念与解读 96
4.11.2 画法与场景 97
4.12 架构模型5——流程图 98
4.12.1 概念与解读 98
4.12.2 画法与场景 99
4.13 其他模型——交互图 100
4.13.1 概念与解读 101
4.13.2 画法与场景 102
第2篇 需求工程
第5章 需求工程概述 106
5.1 基本概念 106
5.1.1 定义与作用 106
5.1.2 内容与能力 107
5.1.3 思路与理解 108
5.2 需求分类 110
5.2.1 功能性需求 110
5.2.2 非功能性需求 110
5.2.3 关于售前咨询 111
5.3 工程分解 112
5.3.1 工程分解1——需求调研 113
5.3.2 工程分解2——需求分析 113
5.3.3 需求调研与需求分析 113
5.3.4 需求工程资料的应用 114
5.4 工作分解 114
5.4.1 需求调研的工作分解 115
5.4.2 需求分析的工作分解 115
5.5 需求体系的建立 115
5.5.1 需求体系的内容 115
5.5.2 需求体系的价值 116
第6章 需求调研 118
6.1 基本概念 118
6.1.1 定义与作用 118
6.1.2 内容与能力 119
6.1.3 思路与理解 120
6.2 需求调研方法 121
6.2.1 需求调研的准备 121
6.2.2 调研对象的区别 125
6.2.3 需求调研的顺序 126
6.2.4 需求真